原文
平静的心作为果存在是有条件的,取决于你的觉悟和认识,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由不得你可选可控。正宁静了,就真了无明了,也就没什么致远致近了。
逐句解析
-
“平静的心作为果存在是有条件的。”
- 叶子农直接指出:心理状态并非凭空生成,而是因果的结果。
- “平静”作为一种果,是由特定的内在因(觉悟、理解、放下)所致。
- 他反对把“平静”浪漫化为天赋或恩赐。
→ 核心意:心理的果亦遵循因果律,平静不是无因的奇迹。
-
“取决于你的觉悟和认识,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由不得你可选可控。”
- 平静之“因”是觉悟与认识的深度——即认知水平决定心性质量。
- 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”否定宿命或偶然;“由不得你可选可控”否定意志操控。
- 真正的平静不是靠压制、努力或外物维持,而是理解生起的自然结果。
→ 核心意:觉悟带来平静,非意志造就平静。
-
“正宁静了,就真了无明了,也就没什么致远致近了。”
- “正宁静”指非刻意、不偏激的平静——它来自智慧的自然状态。
- “真了无明”意味着彻底明白了烦恼的根源:一切皆因不明。
- “没什么致远致近了”是境界描写:当心无波动,便无彼此、无得失、无远近之分。
→ 核心意:觉悟的平静消解了二元对立,使人超越追求与抗拒的矛盾。
总体解读
叶子农用一段极简语言,将“心的平静”从情绪问题提升为因果问题:
平静不是修出来的,而是悟出来的。
他说明:
- 平静是一种果,其因是觉悟与理解;
- 觉悟的深度决定宁静的稳定度;
- 真正的宁静,不是压抑动荡,而是洞察动荡的根本。
核心结论:
宁静非修得,乃悟成;
真觉无明,心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