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子农说:“不是按我的意思办,是地方政府按取舍利弊的规律办。简单说,官商早晚要退出市场经济,但是现在还没退。什么叫摸着石头过河?就是探索符合中国社会条件的市场经济,就是允许你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摸索。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,历史的规律告诉人们,矫枉必过正,理论上说,这其中的一个‘过’字就是花不完的钱。
一、权力层:不是按“我”的意思,而是按“取舍利弊”的规律
“不是按我的意思办,是地方政府按取舍利弊的规律办。”
这句话的第一层,是对“个体意志与制度逻辑”的分辨。
叶子农在说:
你以为事情的成败取决于个人——其实不是。
制度运行,有它的利益重心与惯性逻辑:
地方政府的行为,不是出于“对错”或“理想”,
而是出于“利害计算”——
他们需要“生存”,要有政绩、资源、财政、社会稳定。
也就是说:
法理之外还有体制逻辑;
道德之外还有利益结构。
“取舍利弊的规律”,
实际上是社会动力的真实驱动机制。
理解了这一点,你就不会再用“理想的眼”看现实,
而会以“结构的眼”看系统。
二、结构层:官商早晚要退,但现在还没退
“官商早晚要退出市场经济,但是现在还没退。”
这是他对中国式市场化的一种冷静观察。
这里的关键词是:“早晚”、“还没退”。
——不是“该不该退”,而是“时机未至”。
这体现出叶子农对历史阶段论的敏锐把握:
- 市场经济要成熟,必须完成“权力与资本”的分离;
- 但在转型初期,这种分离是不可能彻底实现的;
- 因为权力本身仍是资源配置的关键。
所以,“官商”并非制度的异常,而是转型阶段的症状。
这句话的冷静之处在于:
他既不谴责,也不歌颂,只是陈述——
“这是阶段性的规律,不是道德的偏差。”
三、历史层:摸着石头过河——转型的中国逻辑
“什么叫摸着石头过河?就是探索符合中国社会条件的市场经济,就是允许你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摸索。”
这句引用邓小平的话,但叶子农加上了自己的解释。
他的核心意思是:
中国的改革不是“套用西方模式”,
而是“在未知中试错”。
“深一脚浅一脚”——是一种非线性探索逻辑。
这揭示了一个本质:
改革不是规划出来的,而是“试出来的”。
而“摸着石头”的实质,不是“没有方向”,
而是承认复杂性与不确定性——
承认社会进化是“非理性但有效的”。
这是一种大历史观的谦卑:
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,
只有“在乱流中找平衡”。
四、哲学层:“矫枉必过正”与“花不完的钱”
“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,历史的规律告诉人们,矫枉必过正,理论上说,这其中的一个‘过’字就是花不完的钱。”
这句话非常关键。
“矫枉必过正”是古语——
矫枉(纠正偏差)往往会走到另一个极端。
叶子农的洞见在于,他不是批评这个“过”,
而是承认它是历史的必然机制。
在转型期:
- 政策摇摆;
- 资源分配失衡;
- 资本积累初期往往伴随浪费与腐败;
他用“花不完的钱”这个隐喻,非常精准——
这不是“钱太多”,
而是指体制在纠偏与试探中的巨大摩擦成本。
也就是说:
社会进步的代价,是制度学习的成本。
每一次“过”,都是一种必经的试错。
五、总结:叶子农式的“历史冷静”
他整段话其实在表达一种思想:
| 层面 | 内容 | 含义 |
|---|---|---|
| 权力现实 | 地方政府按利弊规律办 | 现实是利益结构主导的 |
| 制度阶段 | 官商共生仍在过渡期 | 改革有其阶段性矛盾 |
| 政策逻辑 | 摸着石头过河 | 不完美是前进的方式 |
| 历史规律 | 矫枉必过正 | 代价是成长的必要成本 |
他的态度不是批判、也不是拥护,
而是一种**“洞察并接受”**的态度:
世界的混乱并非意外,而是秩序的过渡;
规律的“过”不是错误,而是学习的必要。
🌿 叶子农思想的核心底色:
他从来不在“应不应该”里打转,
而是在“是什么”里看见“为什么”。
所以他能讲出这种温和却极深的句子:
“不是按我的意思办,而是按取舍利弊的规律办。”
——当你能看见规律高于意志,
你就从怨怼进入了洞察,从洞察进入了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