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昨天人们相信共产主义,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,是相信了一个许诺。今天不信了也不是因为它不是真理,是没有得到预期的实惠。众生不管你真不真理,他们只需要许诺、兑现。半个世纪的烙印,共产主义一词已经被烙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,连共产党的领袖都说,贫穷不是社会主义。现在你跟东欧的人民说,你们解体的那个不一定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,再跟欧盟的人说,你们组合的那个也不一定不是社会主义。你这不是存心跟人民找别扭嘛,用北京的流行话说,这叫找抽呢。


逐句解析

  1. “昨天人们相信共产主义,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,是相信了一个许诺。”

    • 叶子农点出信仰的社会心理根源:大众信的不是理论,而是承诺。
    • “许诺”意味着未来的希望、现实的补偿,是精神经济学的交换形式。
      核心意:信仰的动力常来自欲望,而非真理本身。
  2. “今天不信了也不是因为它不是真理,是没有得到预期的实惠。”

    • 信仰的破灭不是理性判断的结果,而是功利落差的体现。
    • 叶子农指出大众心态的本质:信仰的基础是兑现,而非逻辑。
      核心意:信仰的存亡,取决于现实的满足度。
  3. “众生不管你真不真理,他们只需要许诺、兑现。”

    • 他进一步揭露“众生逻辑”:真理是否成立并不重要,能否带来利益才重要。
    • 这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冷静洞察——信仰被经济心理替代。
      核心意:众生的信仰,是功利契约;理性真理,在他们眼中无关紧要。
  4. “半个世纪的烙印,共产主义一词已经被烙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,连共产党的领袖都说,贫穷不是社会主义。”

    • “烙印”意味着历史心理的刻痕。
    • 经过时间与实践,理想与现实分离,“共产主义”沦为政治语言的空壳。
    • 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”象征意识形态的再修辞化——理念为了现实妥协。
      核心意:信仰若脱离实证与兑现,终将空洞化为符号。
  5. “现在你跟东欧的人民说,你们解体的那个不一定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,再跟欧盟的人说,你们组合的那个也不一定不是社会主义。你这不是存心跟人民找别扭嘛,用北京的流行话说,这叫找抽呢。”

    • 他讽刺那些坚持抽象理论定义的人——脱离现实的理论,只会激怒实践者。
    • “找抽”是极具民间智慧的语言,表达理论与现实脱节的荒谬。
      核心意:真理若不能解释现实,就会成为笑柄;理论若不接地气,只是找挨打。

总体解读
这段话是叶子农对“信仰社会心理”的深度剖析:

绝大多数人信仰的从不是“真理”,而是“兑现”。

他指出:

  • 理想信念一旦进入大众心智,必然转化为功利契约;
  • 真理若无法带来实惠,就会被抛弃;
  • 政治语言在现实摩擦中最终会符号化、空洞化。

叶子农用讽刺的口气表达悲观现实主义:人性是立场的,信仰是交易的。

核心结论

众生不求真理,只求兑现;
信仰的坍塌,不是思想的失败,而是利益的失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