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是镜子,因果律是镜子,辨别、证明的逻辑和实践是镜子。其实真理也不“是”,“是”的就不叫真理了,叫定律。出离立场不一定是真理,但一定是不被立场接受的,没受众就没钱赚,这就是硬道理。
逐句解析
-
“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是镜子。”
- 叶子农指出人的认知必然带有主观性。
- “镜子”象征完全中立、无偏的反映能力,而人类的感知总被情绪、利益、经验所影响。
→ 核心意:人性无法达到绝对客观;认知永远带着“我”的折射。
-
“因果律是镜子,辨别、证明的逻辑和实践是镜子。”
- 既然人不能成为镜子,那什么能?叶子农回答:规律与实践。
- “因果律”如镜,照出事物真实的对应关系;
- “逻辑与实践”如镜,通过验证与经验校正,帮助我们逼近真相。
→ 核心意:人不能全真,但规律与实践可近真。
-
“其实真理也不‘是’,‘是’的就不叫真理了,叫定律。”
-
他在此区分“真理”与“定律”:
- “定律”是客观稳定的描述,可被证明;
- “真理”是人对规律的理解过程,是开放的、动态的、在认识中不断变化的。
-
因此,“真理不‘是’”——它不是静态的存在,而是不断被逼近的过程。
→ 核心意:真理不是结果,而是认识的方向。
-
-
“出离立场不一定是真理,但一定是不被立场接受的,没受众就没钱赚,这就是硬道理。”
- 他回到社会层面:出离立场者未必拥有真理,但必定失去立场带来的利益与认同。
- “没受众就没钱赚”揭示知识与经济的现实关系:真理的孤独性与市场的功利性。
- “硬道理”是他一贯的现实主义语气:理性必须面对生存结构。
→ 核心意:真理未必有市场,而市场必有立场。
总体解读
叶子农在此段中将“认知论”与“现实论”结合,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三层结构:
- 人性层面:人非镜子,认知必偏。
- 规律层面:因果与实践为镜,可校偏见。
- 社会层面:真理与立场冲突,觉悟者常被边缘化。
他揭示了一个现实悖论:
越接近真理的人,越可能失去市场;
越迎合立场的人,越容易被大众接受。
核心结论:
真理不在“是”,而在“求”;
立场能养人,真理常饿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