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JiOEXU13py6EzAJSz0eAew
这篇文章能给个人的启发
1) 角色迁移与学习方法
- 从投行到投资、再到亲自做企业:核心在于风险观与时间视角的切换(规避风险 → 承担并配置风险 → 用结构与运营放大结果)。
- 以“深入参与”代替旁观:作者反思早年互联网浪潮“参与不够”的遗憾,因此在区块链选择All in。对个人启发——学习不只停留在理解,要尽早进入“实践—复盘—迭代”的闭环。
2) 行业判断与时机意识
- 区块链是互联网的迭代;作者将当下视作政策与大众接受的元年。
- 观念转变:从“加密=洗钱工具”的偏见,转向认识到稳定币与链上资产的实际价值。
- 对个人启发:培养时机敏感度与观念更新速度,别被旧偏见锁死决策。
3) 用结构化思维放大个人与产品
- DAT(数字资产财库公司)的吸引力:不是单纯“买币”,而是借助资本市场工具(溢价、再融资、流动性管理)形成更高效的资产积累路径。
- **竞争力来自“结构设计 + 机构资金 + 媒体叙事”**三件套:合格投资者质量、发行规模拿捏、以及早期媒体曝光。
- 对个人启发:做事不只看“点子/技术”,还要学会结构化运作(资源配置、节奏设计、外部协同),用“组合拳”放大成果。
4) 多元共存而非唯一赢家
- 作者不认同“只会有一个胜者”的观点:不同公链/代币承载不同价值主张。
- 对个人启发:避免单一押注的思维定势,保留对“多路径成功”的开放度。
5) 互通桥梁的价值
- DAT 把传统资金引入加密,RWA 把传统资产带入链上,二者互补。
- RWA 更倚重法律、托管、合规等传统能力。
- 对个人启发:桥梁型能力(跨学科/跨语境)长期稀缺,越复合,越不容易被替代。
6) 给年轻人的唯一直白建议
- 除非已在 AI/机器人等同量级赛道,否则尽早 All in Web3。
- 对个人启发:当面临大势所趋时,果断与集中优于犹豫与分散。
可直接使用的个人行动清单(完全从文中观点落地)
-
练“参与式学习”
- 为自己设一个“实践指标”:每学一个概念,就做一次最小实操(哪怕是微小仓位、一个脚本、一次路演演练),并写下 100 字复盘。
-
建立“时机与观念”复盘卡
-
每月两问:
- 这个月我更新了哪些对行业的看法?(从偏见→理解)
- 我错过了什么窗口?若重来,我如何更早行动?
-
-
结构化思维训练
-
做任何项目时,强制写出“三件套清单”:
- 结构/规模如何设计才不伤“第一批支持者”的回报与流动性?
- 目标用户画像里,“机构/专业方”在意什么?
- 媒体与叙事的首日/首周节奏怎么排?
-
-
桥梁能力建设
- 给自己补一个“对口短板”:如果偏技术,就学基础合规与披露要素;如果偏商务,就学基础技术与链上可验证性。目标是能跨语境沟通。
-
多路径心态
- 任何判断后面都加一句“还有哪些可能同样正确?”训练自己在不确定中保留备选路线。
反思题(每周 10 分钟)
- 我这周真正“亲手做了”的是什么?如果只是在读/聊,下一步的最小实践是什么?
- 我在哪个问题上沿用旧观念过久?这背后的损失是什么?
- 我的项目/工作是否只强调“点子/技术”,忽视了“结构与节奏”?
- 我有没有在构建“桥梁能力”?本周我跨了哪条“学科/语境”的沟?
- 我当前的选择是不是把“多元成功”的可能性扼杀了?
一句话总结
这篇对谈倡导的不是“再理解一下”,而是“更早、更深地参与”;不是“只做一个点”,而是“用结构化组合拳放大成果”;不是“唯一答案”,而是“多路径开放”。把这三点落在你的每周行动上,就是它对个人成长的最大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