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走出戈壁》阅读笔记与思考

📖 博客阅读笔记:走出戈壁,拥抱常春藤

书名:《走出戈壁——我的中美故事》
作者:单伟建
主题: 从文革戈壁到常春藤的个人奋斗与时代见证
日期:2025年10月31日 · 星期五


一、走出戈壁:一个时代的个人史

这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的回忆录,更是一代中国知识青年的心灵档案。
单伟建先生在《走出戈壁》中回顾了自己从文革时期的“知识青年”到美国博士的传奇人生。
他用平实却极具穿透力的文字,记录了一个人如何在历史的逆流中自我塑形,如何以学习与意志穿越命运的荒原。

“我将此书献给患难与共的战友,和我们充满希望的后代。”


二、动荡的时代背景:从“百年战祸”到“文化沙漠”

单伟建的青春年代,正处于中国现代史上最动荡的十年——文化大革命。
那是一个教育停摆、理性被压制、思想被清空的时代。
文学被称作“毒草”,艺术与科学都陷入沉寂,连阅读都成了奢侈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国家启动了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”运动。
数百万青年被派往农村和边疆,单伟建被分配至内蒙古乌梁素海——辽阔而荒凉的戈壁。
这段“被流放的青春”,构成了他人生的起点。


戈壁上的求生:体力与尊严的双重磨炼

兵团生活艰苦到近乎原始:
每日“挣工分”换取定量粮食,食物单调粗糙,劳动超负荷。
他形容那时的生活是“靠命在熬”,挖大渠、脱大坯、拔麦子、修防空洞。
冬天零下二十多度的寒风中,战士们仍要在冰面上割蒿草。

这种荒凉与极限环境,不仅摧残身体,也消耗了人的信念。
兵团内部弥漫着普遍的虚无与幻灭

“我们愈卖力气,浪费就愈多。整个兵团体制就是一个巨大的浪费——浪费人力、资源,更浪费青春。”


三、穿越“历史垃圾时间”的方法:学习与独立思考

在这个“无书可读、无事可做”的历史废墟中,单伟建却找到了一条通往希望的道路——学习。

他把学习当作生存本能。能读到的书,他全读;能模仿的知识,他全学。
最难得的是他对权威的质疑与独立思考的觉醒

“对权威不能盲从,要问个是非。如果权威是错误或愚蠢的,就不该服从。
当然违抗权威有时要付出代价,但不盲从权威,才能独立思考。”

甚至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下,他仍偷偷用自制收音机听 BBC 学英语
那时被发现可能被定性为“资产阶级倾向”,但他仍坚持——
这是他人生中最早的“逆风成长”。


四、峰回路转: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

单伟建的命运转折点,都来自准备与争取的结合。

1️⃣ 赤脚医生:从自学到被选拔

在兵团时,他自学《赤脚医生手册》,结果被选拔进团部接受医疗培训。
虽然后来未能留任,但这次“意外的上升”让他意识到:

“只要准备充分,机会随时会来。”

2️⃣ 两次求学:被拒与再起

恢复高考前,中国实行“推荐入学”制度。
他第一次因举报部队腐败而被排挤,求学失败。
但他没有放弃,第二年再次争取,最终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
在那里,他凭借收音机自学外语,打下了后来出国深造的语言基础。

3️⃣ 留学美国:从访问学者到常春藤博士

毕业后,他面临两条路:

  • 留在国内拿高薪;
  • 或赴美做访问学者一年。

他选择后者,并以顽强的毅力与谈判能力,延长访问期至MBA,再争取到攻读博士的机会。
最终,他从戈壁走进了常春藤殿堂,实现了命运的彻底逆转。

“我的人生哲学就是不断地学习、做好准备,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抓住机会。”


五、思想的跨越:从顺从到独立,从制度到人性

单伟建的人生并非单纯的奋斗史,更是一种思想成长史
他逐渐从个人经验中看清了制度的荒谬与文化的悖论。

例如他观察到——

“在美国,私有财产不需要围墙保护;
在中国,公有财产反而需要高墙守护。”

他以此讽喻中西方文化差异,也反思体制下人性与道德的复杂性。
他的觉醒,不是叛逆,而是一种理性的清醒。


六、精神总结:学习,是走出戈壁的唯一道路

回顾整本书,单伟建用自己的人生证明:
命运的转折从不在机会出现时,而在准备完成时。

在戈壁的荒原上,他没有选择怨恨,而选择了学习;
在历史的洪流中,他没有选择放弃,而选择了准备。

这种精神,超越时代与国界。

“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,为自己设计未来是不现实的。
但要不断学习,随时准备机会——不辜负自己就好了。”


七、写给后代:不辜负时间,就是不辜负自己

《走出戈壁》是一封写给后代的信。
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:
哪怕在最暗的时代,学习与自省仍是人类最强的光。

“凡事都有风险,但不能因此什么都不敢干,否则一事无成。
浪费时间,就是对自己犯罪。”

这是一个从戈壁走向常春藤的人,留给这个时代最诚恳的告白。
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:

唯有学习与准备,能让人走出荒凉,抵达自由。


🪶 推荐给:

  • 正在迷茫中的青年;
  • 想理解“个人命运与时代关系”的读者;
  • 相信“教育是第二次出生”的人。

标签: #阅读笔记 #自我成长 #时代与个人 #教育改变命运 #长期主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