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那不叫见路不走,那叫事于道,又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。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,不往一法,你理解成不据经验教条就行了。
逐句解析
-
“那不叫见路不走,那叫事于道。”
- “见路不走”是智慧的行为,是对经验的超越。
- “事于道”比“见路不走”更高一层,是与道同行的状态。
- 叶子农在此指出两者的差别:前者是“不执”;后者是“顺理”。
→ 核心意:超越经验之后,更要与规律相应,才是真正的“事于道”。
-
“又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。”
- 表面上是悖论,实则是哲理。
- 若一个人刻意要“见路不走”,反而又执着于“见路不走”这一法——这就是“又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”。
→ 核心意:若执着于“无执”,仍是执;真正的自由是不设立任何“必须如此”的观念。
-
“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。”
- 叶子农把抽象的“见路不走”落到实践层面——它即是“实事求是”。
- “实事”是当下事实,“求是”是从事实出发寻找规律。
→ 核心意:不依附经验,也不拒绝经验,只依事实本身行事。
-
“不往一法,你理解成不据经验教条就行了。”
- “不往一法”出自佛理,意为不执著于任何固定法门或方法。
- “不据经验教条”是世俗语言的等价表达。
→ 核心意:智慧不是固定套路,而是因时、因地、因缘而变。
总体解读
这段话揭示了叶子农思想中一个核心的“中道逻辑”:
“见路不走”是破;“事于道”是立。破除经验教条后,仍要顺应因果规律行事。
他指出了两种误区:
- 一是盲从经验(走别人的路);
- 二是盲目反经验(为了不同而不同)。
真正的见路不走,不是拒绝走路,而是不预设路、不固执路、随缘而行于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