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了凡四训》读书笔记

第一篇:立命之学

📌 核心理念: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


一、超越命运的根本

1. 妄念与命运

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,就会被妄念束缚,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。

理解要点:

  • 凡夫俗子才会受命数困扰
  • 极善之人,命数困不住
  • 极恶之人,命数也框不住
  • 善恶的积累让命运充满变数

2. 命运的本质

  • 命运是自己造作而成
  • 福报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

二、求福之道

1. 六祖惠能的教诲

人的命运好坏,离不开人的心。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,那就没有不感应的。

正确的追求方式:

  • ✅ 向内求:道德仁义
  • ✅ 向外求:功名富贵
  • ✅ 内外双修,方为正道

错误的追求方式:

  • ❌ 不反省内心,一味追求外在
  • ❌ 陷入盲目追求,听天由命
  • ❌ 内外皆失,毫无益处

2. 因果公平论

世间享有千金财产的人,一定是配得上千金财产的人。

因果对应关系:

  • 百世之德 → 百世子孙
  • 十世之德 → 十世子孙
  • 三二世德 → 三二世子孙
  • 无后之人 → 福德浅薄

三、改命的方法

1. 具体行动指南

  • 一定要积德
  • 一定要对人宽恕
  • 一定要和气慈爱
  • 一定要保养精神

2. 经典智慧

  • 《太甲》: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,自己造的罪业,一定活不了
  • 《诗经》:永远配合天命而行事,自己为自己积累福德
  • 《易经》:教导君子如何趋吉避凶

💡 关键:不断扩充德行,默默积累阴德


四、立命的境界

1. 孟子论立命:"夭寿不贰"

超越二元对立:

  • 短命与长寿不分别 → 生死自在
  • 丰足与短缺不分别 → 贫富安然
  • 潦倒与成功不分别 → 贵贱随缘

2. 修身的要义

  • "修":有错必改,永不再犯
  • "佚":断绝非分之想,不迁就迎合
  • 境界:达到不动念,才是真正的立命之学

用出世的心,做入世的事业


五、处世智慧

1. 保持谦卑的十种思维

  • 飞黄腾达时 → 常作落寞之想
  • 一帆风顺时 → 想到艰难险阻
  • 丰衣足食时 → 想到忍饥挨饿
  • 受人善待时 → 反思自己的价值
  • 家道兴隆时 → 居安思危
  • 学有所成时 → 认识不足

2. 四个方向的责任

  • 对上:报效国家
  • 对下:造福家庭
  • 对外:急人之难
  • 对内:防止邪念

六、每日功课

日省吾身

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,天天把自己的过失改正。

警醒:

  • 一天不反省 = 心安理得地错下去
  • 一天不改正 = 一天没有进步

⚠️ 致命的"因循"

因循守旧、得过且过,是聪明人不能成就的最大障碍。不要让世俗惯性和安逸心态耽误一生!


💭 读后感悟

《了凡四训》立命之学的核心在于:命运并非天定,而是可以通过修心、积德、改过来改变的。这不是宿命论,而是积极的人生哲学。通过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善行,我们可以超越命数的束缚,真正做自己命运的主人。

最打动我的是"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"这句话——既要积极入世,努力奋斗;又要保持超然的心态,不被成败得失所困扰。这是一种高度的人生智慧。


原文摘抄

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《了凡四训》📒
立命之学

  • 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,就会妄念束缚,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,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?事实上,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。非常非常善良的人,命数很难困住他;非常非常邪恶的人,命数也很难框住他;因为,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,让命运变的很不确定。
  • 每个人的命运,其实都是自己的造作而成;每个人的福报,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。
    六祖惠能说过,人的命运好坏,离不开人的心。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,那就没有不感应的,求不求在自身,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得,功名富贵其实也是我们想求就能求得。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,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,内外都有所得,这才是正确的追求。
  • 假如我们不自己的内心深处去省察,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,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,万事只能听天由命,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,没有什么益处。
  • 世间享有千金财产的人,一定是配得上千金财产的人;世间享有百金财产的人,一定是配得上百金财产的人;饿死的人一定有饿死的原因。上天对待一切,从根本上说是公平的,顺应自然的因果规律,不会有丝毫的错失。好像生孩子,你积下百世之德,一定会有百世的子孙传承;你积下十世之德,就会有十世的子孙传承;你积下三世或二世之德,就会有三世或二世的子孙传承;没有后代的人,说明福德很薄。现在,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种种过失,那就要把你自己不考取功名、没有后代的原因、彻底扭转过来。一定要积德、一定要对人宽恕、一定要和气慈爱、一定要保养精神。
  • 血肉之躯,落在命数里,就可以推算。但是如果我们透过修行让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合乎义理,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越命数,自己决定命运。《尚书》里的《太甲》说,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,自己造的罪业,一定活不了。《诗经》上说,一定要永远配合天命而刑事,自己为自己积累福德。
  • 从现在开始,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己的德行,坚持不懈的做好事,而且是默默地做好事,积累阴德。
  • 《易经》所讲,都是为君子的生命成长所谋划,并具体教导如何趋吉避凶。如果天命是不变的,怎么能趋吉避凶?开头讲的就是「乐于做好事的人家,一定会得到许多幸福」。
  • 孟子谈到怎么立命,说’夭寿不贰’,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短命和长寿是很主观的二分法,当我们安静的时候,当我们全然投入生活时,哪有短命?哪有长寿?细细说来,如果我们对于丰足和短缺不起分别心,那么,就可以在贫富方面乐天知名,不被贫富所牵累。如果我们对于潦倒和成功不起分别心,就可以在贵贱方便顺应天命,不为贵贱所牵累。如果我们对于短命和长寿不起分别心,就可以在生死方便得大自在。人生在世,生死是最重要的事,勘破了生死,一切的顺境和逆境都能安之若素。
  • 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,应当是勤勉修身而能安心等待。也就是说,是竭尽所能之后的放下。又可以说,是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。所谓,’修’,就是自身有过错,都应当彻底改正,永不再犯。所谓,’佚’,就是哪怕有一点点非分的企图、念头,有一点点的迁就、迎合,都应当彻底斩断它们。达到了这种境界,就是达到了不动念的境界,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,才是真正的立命之学。
  • 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,乃是圣贤之论;凡是说祸福都是天注定的,都是世俗之论。
    当你飞黄腾达的时候,要保持谦卑,要常作落寞之想;即使一帆风顺的时候,也要多多想到艰难险阻;即使丰衣足食的时候,也要想到忍饥挨饿;即使人家对自己很好。也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善待的;即使家道兴隆的时候,也要居安思危;即使已经很有学位了,还是要看到更有学问的人,要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其实远远不够。
    孩子,从远的方面讲,要想着如何弘扬祖先的美好德行;近的方面,要想着如何妥善弥补父母的过失。对上,要多想想如何报销国家;对下,要多想想如何造福家庭;对外,要多想想如何急人之难;对内,要多想想如何防止自己心生邪念做坏事。
  • 孩子,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,天天把自己的过失改正。一天不反省自己的过失,就会心安理得地一直错下去;一直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,就是一天没有什么进步。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,有的却不能勤勉修行德行、扩宽学问,为什么呢?只因“因循”两字,耽搁一生。【因循就是守着世俗之见,按照社会惯性得过且过,对于人生没有更高的追求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