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这是个“场”的世界,有多少立场就有多少观点、主义。众生是立场的、利益的、好恶的、众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,出离立场的观点在立场的圈里是没有地方立足的,因为没有“场”可以让你立。


逐句解析

  1. “这是个‘场’的世界,有多少立场就有多少观点、主义。”

    • 叶子农将世界定义为“场的结构”,意指世界由各种能量关系、利益关系、认知关系交织而成。
    • “立场”是场的投影,每一个“场”都有其内部的逻辑与价值系统。
    • 因此,观点与主义并非真理,而是特定场的产物。
      核心意:真理多元非因真理多,而因场多。观点之争,实为立场之争。
  2. “众生是立场的、利益的、好恶的。”

    • 他揭示众生的本性:没有人是真正客观的,每个人都被自身利益与情感所驱动。
    • “立场”源于利益;“利益”由欲望决定;“欲望”又决定“好恶”。
      核心意:人之认知从不纯粹,皆受心理与利益结构所制约。
  3. “众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。”

    • 这是认知心理的核心命题:人不是根据事实形成信念,而是根据信念筛选事实。
    • 叶子农揭示“自洽幻觉”:人追求的不是真理,而是认知的舒适。
      核心意:人类的信念系统是自我维护的回路,而非真理追寻的机制。
  4. “出离立场的观点在立场的圈里是没有地方立足的,因为没有‘场’可以让你立。”

    • 叶子农在此指出“超脱者的孤立性”。
    • 当一个人超越立场、超越利益时,他的认知脱离了任何“共振场”,因此无法被社会群体接受。
    • “没有场可以让你立”是哲学层面的孤独:真理者无众。
      核心意:出离立场者,虽接近真理,却失去传播的土壤。

总体解读
这段文字是叶子农思想中极具哲学高度的一部分,他用“场”来解释社会与人心:

世界是一个多重“认知场”的叠加体,每个场都自洽、自护、自说。

他揭示了三个深层逻辑:

  1. 真理的相对性 —— 因为认知依附于立场,没有绝对中立的真理;
  2. 认知的封闭性 —— 众生只在自身场域内循环确认;
  3. 觉悟的孤独性 —— 出离立场者因无共振而被排斥。

核心结论

立场是人类认知的引力场;
出离立场者接近真理,却也注定无“场”可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