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第一个命题,真理都是相对的,没有绝对的,第二个命题,唯有变是不变的。他立刻明白了,第一个命题的漏洞是故意的,是设置了一个逻辑陷阱和思维导向,第二个命题才是真正的基础原理设置,意在推导出立场逻辑,进而推导出立场观点。
你这个“唯有变是不变的”还变不变了?
凡是能推导出我该签那份合同的原理设置,就必然是有漏的。或者说凡是能推导出错误结论的原理设置,就不可能是究竟的。甭管他的具体设置是什么,都必然是有漏的,只是这么漏与那么漏的区别。乔治设置的相对与绝对的命题,是边见有二,他自己都知道是错的,这个错是逻辑陷阱,是引导我去承认变与不变的那个命题。只是乔治不知道变与不变的命题虽去二存一了,但也只是出离了边见有二的境界,去二仍着一,并不妨碍一仍有漏,不空嘛。乔治如果出离到去二不着一,他一定不会叫我去纽约。
逐句解析
-
“第一个命题,真理都是相对的,没有绝对的。”
- 这是一个经典哲学命题,表面上承认真理的相对性,实则自陷矛盾。
- 若“真理皆相对”本身也为真,则它也是相对的;若它是绝对的,则否定了自身。
→ 核心意:这是一个“自指悖论”,其目的是诱导思维进入逻辑自反之中。
-
“第二个命题,唯有变是不变的。”
- 这是在相对与绝对之间寻找“动态平衡”的命题。
- 它承认一切皆变,同时指出“变化本身的规律”是恒常的。
→ 核心意:恒常存在于变化之中,变化是唯一的常道。
-
“第一个命题的漏洞是故意的,是设置了一个逻辑陷阱和思维导向。”
- 叶子农揭示哲学讨论的层级:第一个命题并非为求真,而是为“引路”。
- 它的作用是让人觉察到语言与逻辑的边界,从而进入更高的“观照”层。
→ 核心意:错误有时是方法论的“陷阱”,用来诱发觉悟。
-
“第二个命题才是真正的基础原理设置,意在推导出立场逻辑,进而推导出立场观点。”
- “唯变不变”是叶子农体系中的根基:它既解释自然法则,也解释社会与思想的流变。
- 他指出一切立场、主义、观点,都是在“变化之恒”中生成的。
→ 核心意:理解变化规律,才能理解立场的因果性。
-
“你这个‘唯有变是不变的’还变不变了?”
- 这是关键的反问,是一个自指的哲学炸弹。
- 若“唯变不变”也变,则否定自身;若不变,又陷入“绝对”——因此,它本身亦“有漏”。
→ 核心意:任何被语言化的真理,皆因自指而有漏。
-
“凡是能推导出我该签那份合同的原理设置,就必然是有漏的。”
- 他用现实例子说明:一旦理论可直接导出某种行为或结论,它就落入立场、功利之中。
- “有漏”即有偏、有执、有意图。
→ 核心意:真理若被用于证明“我该做什么”,它就不再纯粹。
-
“凡是能推导出错误结论的原理设置,就不可能是究竟的。”
- “究竟”在此指无漏、圆满、不偏不倚的理。
- 能导出错误的原理,说明其设定本身不彻底。
→ 核心意:真理若非自洽,必有条件性与局限。
-
“乔治设置的相对与绝对的命题,是边见有二,他自己都知道是错的,这个错是逻辑陷阱,是引导我去承认变与不变的那个命题。”
- 叶子农用“边见有二”(佛家语,指二元执着)揭示乔治的思维局限:他仍在“对立”框架中。
- 但他也承认乔治的“错”是有价值的,是引导性的“方便法门”。
→ 核心意:真理之路需经由“错”,矛盾是觉悟的门槛。
-
“只是乔治不知道变与不变的命题虽去二存一了,但也只是出离了边见有二的境界,去二仍着一,并不妨碍一仍有漏,不空嘛。”
- “去二存一”即摆脱对立(相对与绝对),但仍执于“变化一元论”。
- “着一”意味着依附于一个观点(即“变”),仍未彻底超越。
- “不空”即仍有执着,仍未入“无相”的境界。
→ 核心意:破二非究竟,连“一”也需放下。真理之究竟,在于“去二不着一”。
-
“乔治如果出离到去二不着一,他一定不会叫我去纽约。”
- 这是叶子农以生活化语气收尾的讽喻。
- “去纽约”象征被立场、利益、方向牵引;若真正“无着”,便不会再被动于任何因缘。
→ 核心意:觉悟者无所往,不被目的牵引。
总体解读
叶子农在此段以“哲学命题对话”的形式,展开了他对语言、逻辑与真理自反性的洞见。
真理若能被说出,便已经落入有漏之境;
语言是载体,也是陷阱;思维是工具,也是边界。
他以佛家的“去二不着一”观念,超越了西方的“相对—绝对”二元论,指出:
- “唯变不变”虽高,但仍是“着一”;
- 只有“出离一切立场”,才能接近“无漏之智”;
- “无所往”即“如来”之境。
核心结论
真理若能推导出行为,便非究竟;
去二不着一,方得自在;
知变者明理,不着变者得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