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它就是,它照到什么是什么,它没有立场,没有好恶。其实“客观”也是一“场”,也未必是真相,客观只表示没有利害关系,不表示没有好恶,也不表示有如实观照的能力。
逐句解析
-
“它就是,它照到什么是什么,它没有立场,没有好恶。”
- 这里的“它”指代的是“因果”或“实相”本身——即存在的真实规律。
- “照到什么是什么”意味着它如实显现、不作判断;
它只是反映,而不解释、也不偏向。 - “没有立场,没有好恶”则说明真相是中性的,不为情感所动。
→ 核心意:真理的本质是不偏不倚,如镜照物。
-
“其实‘客观’也是一‘场’,也未必是真相。”
- 叶子农指出,“客观”并非真理本身,而是人类建构出来的一种认知姿态。
- “也是一场”意味着所谓“客观”也存在于社会、语言与思维结构中,
它仍然带有人的立场与框架。 - 因此,客观并非“无立场”,只是“立场更隐蔽”。
→ 核心意:客观是相对的,它只是另一种立场形式。
-
“客观只表示没有利害关系,不表示没有好恶。”
-
叶子农进一步区分“利害”与“好恶”:
- 没有利益牵扯 ≠ 没有偏好或倾向。
- 一个人可能没有私利,却仍然有情绪、有价值判断。
-
“客观”因此不是纯粹的中立,而是未觉察的主观。
→ 核心意:没有利害,不等于无偏见;无私心,不等于无立场。
-
-
“也不表示有如实观照的能力。”
- 即便自称“客观”,也不代表能真正看清事实。
- “如实观照”是一种超越主客二元的觉知能力——
它不是冷漠观察,而是透彻理解。 - “客观”若缺乏洞察,只是空洞的理性标签。
→ 核心意:真正的清明,不在“客观”,而在“如实”。
总体解读
这段文字是叶子农对“客观与真相”的哲学反思。
他指出:所谓“客观”并非真理,而只是人类认知体系中的一种场域。
“客观”并不能保证如实观照,因为:
- 它仍属于“场”的范畴(带有思维结构与文化滤镜);
- 它排除了利害,却难以排除情绪与好恶;
- 它停留在理性判断层面,而非透彻的因果觉知。
核心结论
真相不是“客观”得出的,而是“如实”显现的;
客观是立场的隐形形式,而如实是觉知的圆满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