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个命题,真理都是相对的,没有绝对的,第二个命题,唯有变是不变的。他立刻明白了,第一个命题的漏洞是故意的,是设置了一个逻辑陷阱和思维导向,第二个名字才是真正的基础原理设置,意在推导出立场逻辑,进而推导出立场观点。你这个“唯有变是不变的”还变不变了? 这个如何理解呢


1) 先拆词:变 vs. 不变在不同层级

  • 对象层(L0):具体事物与状态(价格、情绪、制度、技术)会变。
  • 规律层(L1):支配这些变化的方式约束(因果、反馈、供需、激励、热力学、博弈逻辑)相对稳定。
  • 元规律层(L2):我们对规律的抽象与方法(比如“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”)作为方法论,可以长期有效。

“唯有变是不变的”(唯变不变)若理解为:L0 会变,而“要按变动来认知与行动”这一方法论(L2)长期有效,就不自相矛盾。若把它读成一切都变,连“变的法则”也随时变,那就陷入自指悖论。

2) 逻辑上怎么避免自陷?

  • 限定域:不要说“万物唯一不变是变化本身”,而是说
    “在对象层(L0),变是常态;在规律/方法层(L1/L2),存在相对不变的结构与约束。”
    这让命题保持可真可假(不是空话),也避免“若连此命题也会变,则此命题当下也可能是假”的循环。
  • 保留“锚点”:谈变化需要不变的基准(度量、身份、边界)。没有锚点,就无法定义“变了多少”(数学里叫不变量、守恒量、对称性;社会中是制度约束、预算约束、算力/资金成本等)。

3) 三种更扎实的读法

  1. 经验读法(描述):大多数对象层事物呈现无常(价格、偏好、权力格局等)。这是真假可检验的命题,不必扩大到“绝对一切”。
  2. 结构读法(约束):再剧烈的变化也受不变约束(资源稀缺、激励相容、信息不对称、热力学/会计恒等式、供需平衡条件)。这解释了为何“变中有序”、“乱中有边界”。
  3. 方法读法(实践)把“随时校准、拥抱变化”当成默认策略(更新先验、留冗余、控杠杆、做情景),这不是形上学断言,而是可执行的工作流

4) 你提到“第一个命题的陷阱”

“真理都是相对的”
如果把它当绝对真,自相矛盾;若当方法论提醒(知识随证据更新,情境相关),它就有用,但不是形上学铁律。
“唯变不变”若当对象层的绝对铁律也会掉坑;当结构+方法就成立:对象在变,方法与约束给出“变的边框”。

5) 放到投资与立场逻辑

  • 对象层:行情、叙事、流动性、监管节奏在变。
  • 规律层:资金约束、风险溢价、供给节律(减半/解锁)、拥挤度→波动的放大/均值回归,这些机制相对稳定。
  • 方法层:周期识别、仓位分层、阈值触发、情景推演、事后复盘——把“随时校准”制度化

小结:
“唯变不变”最稳当的理解是——对象无常,约束有常;以“随变而调”为常法
有了这三个层级,你既不会被“相对主义”带偏,也不会把“无常”变成空洞口号,而是能落到可检验的结构与可执行的动作上。


原文
第一个命题,真理都是相对的,没有绝对的,第二个命题,唯有变是不变的。他立刻明白了,第一个命题的漏洞是故意的,是设置了一个逻辑陷阱和思维导向,第二个命题才是真正的基础原理设置,意在推导出立场逻辑,进而推导出立场观点。你这个“唯有变是不变的”还变不变了?


逐句解析

  1. “第一个命题,真理都是相对的,没有绝对的。”

    • 叶子农首先提出一个哲学常识命题:真理相对论。
    • 这句话表面成立,但存在自我否定:若一切真理皆相对,则“真理相对”这一命题本身也相对。
    • 因此,它是一个逻辑陷阱,用来引导思维进入“相对—绝对”的矛盾思考。
      核心意:相对真理若无绝对参照,就失去判断的基点。
  2. “第二个命题,唯有变是不变的。”

    • 这句话看似自洽,实则更深。它把“变化”确立为世界唯一的常量。
    • 从哲学上看,这是“动态恒常”的思想:一切存在都处于流变,而流变本身恒常。
      核心意:真正的不变,是变化的规律本身。
  3. “他立刻明白了,第一个命题的漏洞是故意的,是设置了一个逻辑陷阱和思维导向。”

    • 叶子农说明这是思维训练:先让人掉进“相对陷阱”,再用“变化不变”救出思维的平衡。
    • “逻辑陷阱”揭示他有意让人发现思维矛盾,从而看清逻辑结构本身的局限。
      核心意:他用矛盾制造觉悟,用陷阱引出智慧。
  4. “第二个命题才是真正的基础原理设置,意在推导出立场逻辑,进而推导出立场观点。”

    • “唯变不变”不仅是哲理,也是社会观察法。
    • 叶子农指出:人的立场与观点,也是在变化中生成与转化的。
    • 立场本身无恒,唯认知流变之理者,能看透各种主义与观点的生灭。
      核心意:懂得变化规律,才能理解立场与观点的相对性。
  5. “你这个‘唯有变是不变的’还变不变了?”

    • 这是叶子农反问式的“禅语”。
    • 如果“唯变不变”也变了,那就否定了自己;如果它不变,那它又成了“绝对”。
    • 这句话的作用,是让思维再次陷入自反矛盾,从而逼近“不可说”的真理层。
      核心意:任何命题若被语言化,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逻辑自限;真理存在于觉知,而非命题。

总体解读
叶子农用这两重命题演绎出一种**“自反哲学”**:

真理不是固定的结论,而是不断自检、自破、自化的过程。

他让人通过矛盾,看到语言与逻辑的边界:

  • “真理相对”暴露语言陷阱;
  • “唯变不变”提供动态平衡;
  • “那它还变不变了?”则揭示终极悖论——真理无法被语言穷尽

核心结论

语言中的真理皆有漏,唯觉中的真理无漏;
变是唯一的不变,而“知变”才是真正的恒常。